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么去除體內濕氣教你5種方法
方法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里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fā)過汗以后,病癥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于淋雨后預防感冒。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怎么去除體內濕氣教你5種方法
方法五、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檔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如何祛濕?網上看到一篇文章,覺得很好,自己也試了試,感覺有效果,很契合當代人的體質,轉過來供養(yǎng)大家。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濕邪、痰濕有關。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y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fā)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內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癥并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現在冬天很少見到真正著涼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現代人是生活在一個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huán)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fā)不出來淤積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人與體在這種環(huán)境的狀態(tài)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濕邪對人與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jié),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涼菜。一杯冰鎮(zhèn)啤酒下肚,從里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濕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與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y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與體后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如果感覺體內濕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體濕的人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后,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
體內濕氣重怎樣祛除的5種方法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fā)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么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現在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fā)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