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往常一樣,去接班。剛一坐下,就聽到一陣喧鬧。循著聲音,我看到角落,有一個男生,翹著椅子,在大聲說話。
“同學,這里是圖書館,請保持安靜!”我小聲提醒道!
我剛說完,他說話的聲音更大了。
“這位同學,這里是圖書館,請保持安靜,要說話,請到外面去說。”我加大了聲量。
那個同學,扭頭,掃了我一眼。“我就喜歡在這說,怎么著吧。”
“我是圖書館的管理人員,你這樣會影響到其他的人看書。”
“是嗎?可我就要在這說。”那人囂張的望了我一眼,又繼續(xù)和同伴說話,音量更大。
我氣急敗壞地說:“三歲的小朋友都知道,在公共場所要講究秩序。”
那個男生把凳子,一踢,站到我的面前。“你是說我連三歲的小朋友都不如?”
“我可沒有這樣說,是你自己說的。”我扭頭說。
“哼,膽子挺大的嘛,你還是第一個敢這么說我的人。知道我是誰嗎?”他邊說邊指著我的肩膀,我連退了幾步。站立回望他,“鬼知道,你是誰啊,長得那么丑!”說完我就后悔了。
“我,長得丑?”他用手指著自己的臉扭頭望向同伴,那幾個人都笑出了聲。
“哎喲,睿,難得有人這么欣賞你!”另一同伴笑得搖頭晃腦。
“臭丫頭,活得太舒坦,你爺爺我給你松松骨。”他高高舉起拳頭,我認命的閉上了眼,預料中的疼痛沒有,我睜開了眼,他的另一同伴,握住了他的拳頭。
“算了,何必和一女生過不去呢!”那人望著叫睿的說道。
“文哲,你什么時候學會憐香惜玉了。”睿嘻笑著!
“別瞎說,走,我們換個地方”文哲轉頭對另幾個說道。
“臭丫頭,你小爺我今天先放過你,改天再收拾你!”叫睿的人,舉著拳頭,惡狠狠地說。
一行四人,離開了圖書館。看到他們離開,周圍的同學都用一種奇怪的眼神望著我,而我也沒在意,繼續(xù)回到前臺工作,登記書錄。
洋洋今年上小學二年級,平時洋洋什么也不用操心,只管學習和寫作業(yè)就行。爸爸媽媽為了能讓他安心學習,每天都是準備好飯菜才叫他,平時吃什么、喝什么準備得一應俱全,就連刷牙時的牙膏也給他擠好了。上學前媽媽把書包、用具全準備好了,直接讓爸爸背著就去送他上學了,書包里裝的什么,恐怕洋洋自己都不知道。
令爸爸媽媽痛苦的是他寫作業(yè)慢慢騰騰,有人陪著還好點,如果爸媽都忙的話,作業(yè)就會寫得一團糟,但更令他們頭疼的是,有時候洋洋根本不知道老師都布置了些什么作業(yè)。老師在批改作業(yè)時也發(fā)現(xiàn)他的作業(yè)經(jīng)常不按照順序做,也不寫題號,根本弄不清是哪道題,所以有些題經(jīng)常會做錯或漏做。
洋洋媽媽經(jīng)常被老師叫去,進行交流后媽媽也反映說洋洋在家做作業(yè)之前準備文具也是比較混亂。每次等到寫錯了,才發(fā)現(xiàn)沒有準備橡皮;鉛筆折斷了,才發(fā)現(xiàn)沒有準備削筆刀,一會兒拿這個一會兒拿那個,媽媽不耐煩了就吵:“怎么做事總是亂七八糟、丟三拉四的,就不能都準備好了嗎?”所以這中間來來回回就花去好多時間,本來是一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yè),他就要花兩個小時甚至更多。爸爸媽媽真是想不通,他們各方面都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怎么洋洋還是令他們這么失望呢!
這是一個寫作業(yè)條理性比較差的典型案例。孩子寫作業(yè)時不知道有什么作業(yè),對各科作業(yè)的先后順序不懂得合理安排,寫作業(yè)時文具準備不齊全,用到的時候才慌慌忙忙去找……這樣不能合理規(guī)劃,寫作業(yè)當然慢了!其實如果仔細觀察這類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丟三拉四,不懂得安排和規(guī)劃。其實孩子會這樣,責任完全在父母。其實孩子的磨蹭是父母一手包辦出來的。對于幾歲的孩子,家長往往缺乏耐心,覺得與其讓孩子做事,做得亂七八糟的,還不如幫孩子做更省時省力。這種包辦代替恰恰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養(yǎng)成了依賴的習慣,不愿意主動做事、想事,思維變懶,惰性越來越強。孩子一旦養(yǎng)成這種習慣,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不管是自己能不能做的事情都會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如果父母不讓孩子自己考慮和承擔一些事情,孩子就不會獨立起來,條理性就會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