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猴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其大腦與軀干的比例與黑猩猩相當,這通常意味著它們具有高級的認知能力和先進的社會系統(tǒng),佐治亞州立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者SarahBrosnan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Perry知道,這個群體之所以會耗費時間和精力進行這些難受的儀式,一定是出于某些原因。儀式指的是一套經常重復、缺乏明顯目的的行為。
“當你看到一只猴子用手指堵住另一只猴子的鼻子時,幾乎肯定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厭惡反應。做出這類行為的猴子竟然坐在那里非常開心,這是在太不可思議了。這表明,對它們來說這很重要,否則,它們?yōu)槭裁匆@么做?”Brosnan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Perry把研究工作建立在一個關于檢驗社會關系的假設上,該假設最早由進化生物學家AmotzZahavi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
“Zahavi的社會關系測試假說認為,一些動物會給另一只動物施加壓力來測試其反應,以獲取對方對自己的真實感受,”Perry說,她還是一位國家地理探險家。
換句話說,正如諺語所說,矛盾沖突揭示性格。卷尾猴需要了解彼此的性格,以加強社會關系,因為正是社會關系決定了它們在群體中的地位。它們的地位反過來又會影響它們的繁殖成功率、安全以及獲取食物的機會。
就Napoleon來說,其行為是一種測試,測試其他猴子是否能忍受自己的侵略行為,以及是否愿意將脆弱的手指伸進自己嘴里取回毛發(fā)。Perry說,Napoleon有一種“極具創(chuàng)意的社會關系測試方法”。這種方式可能會令很多猴子反感,而且Napoleon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Perry說。
Perry認為,當關系不明確時,這種“社會關系測試”最有用,因為這些測試可提供關于其他個體的反應以及對不適的容忍度的信息。在指導未來的社會行為和發(fā)展盟友方面,這方面的信息很有用。
“神圣”與世俗
卷尾猴的儀式還包括來回傳遞一個看起來沒用的物體。這些物品仿佛擁有一些特殊而短暫的意義,Perry稱其為“神圣的物品”。
不斷交換一件神圣的物品,比如一塊樹皮或一簇毛發(fā),是卷尾猴測試與同伴之間關系深淺的另一種方式。這種交換行為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涉及到把手伸到另一只猴子嘴里把東西拿出來。這種行為也可能很好玩,卷尾猴只需要簡單地依次傳遞物品。
Brosnan認為這些基于物品的互動和兒童游戲很相似。“孩子們玩的棍棒可能并不重要,但他們來回傳遞,同時必須以特定的模式敲擊滑梯才能進入秘密俱樂部,似乎和卷尾猴的行為有些類似之處,”她說。
雖然人類和卷尾猴擁有非常不同的儀式,對物品的依戀也截然不同,但這些交流方式可能會對我們鐳于靈長類動物的進化以及儀式起源的看法產生影響,儀式的產生究竟是具有生物學基礎還是通過文化習得?
Perry計劃研究隨著卷尾猴之間關系的變化,這些儀式化的互動會如何改變。這可以為我們提供一扇窗,讓我們了解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宗教儀式的起源和變化,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