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龍
三角龍獨特的外形,使得它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影、電腦游戲、以及電視節(jié)目中。在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出現(xiàn)了一只因為不適應現(xiàn)代植被而生病的三角龍。而在1933年的電影《金剛之子》(SonofKong)中,一只類似三角龍的恐龍追趕者進入?yún)擦值娜祟,該只三角龍模型是由早期的電影特效專家WillisO'Brien所操作。三角龍也出現(xiàn)在三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電視節(jié)目:《與恐龍同行》(WalkingwiththeDinosaurs)、《恐龍兇面目》(TheTruthAboutKillerDinosaurs)、以及《史前公園》(PrehistoricPark)。

三角龍

三角龍

三角龍
9.劍龍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是一種生存在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的食草性動物,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zhì)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御掠食者的攻擊,大約12公尺長和7公尺高,重達4噸。
研究認為它們居住在平原上,并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食草動物一同生活。

劍龍
劍龍長著個像鳥一樣的尖喙,喙里沒有牙齒,但嘴里的兩側(cè)有些小牙。劍龍的背上有17塊板狀的骨頭,在它尾巴的尖端還有著長刺。這些刺有4英尺長。劍龍的前腿比后腿短,前腿有五個腳趾,而后腿有三個腳趾。劍龍走路時用4條腿。它們可能是群居生活。劍龍的腦袋非常小,所以不太聰明。劍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它最著名──也最受喜愛的──是大型、骨質(zhì)的板片分布在背脊以及尾部四個釘狀脊。它的腦部與頭顱非常的小。它以四足行走,可能覓食較低的植物,因為它的臀部位非常高而肩部卻非常的低平。

劍龍
劍龍也是侏羅紀中數(shù)量眾多的著名恐龍,外觀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三角形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巨大的劍龍頭部非常小,腦容量甚至比小狗還小,因此科學家認為它們是一種很笨的恐龍。劍龍是典型的食草恐龍。全長7米,如果算上骨板的高度,身高可達3.5米。整個身軀如同大象,但只有一個小得可憐的腦袋,大腦只有一個核桃般大小。它的背上長著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

劍龍
劍龍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大小與象差不多,前肢短,后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最初,科學家們覽計這些骨板是像護蓋一樣平鋪在恐龍身上的,后來,經(jīng)過仔細的研究,最終確定骨板是豎立的。當氣溫降低時,劍龍就會張開骨板,吸收陽光的熱量,氣溫升高時,又會將骨板轉(zhuǎn)一下,利用涼風散熱。

劍龍
由已發(fā)現(xiàn)的原始劍龍,以及劍龍祖先的遺骸仍然很少,因此劍龍的起源目前尚未明了。在莫里遜組下層存在一些屬于劍龍科的化石,年代比劍龍屬的生存時間早了數(shù)百萬年。這些遺骸與類似的西龍屬(Hesperosaurus)化石都出現(xiàn)在啟莫里階。最早的劍龍科化石是勒蘇維斯龍(Lexovisaurus),它們出現(xiàn)在英國與法國的牛津黏土組(OxfordClayFormation),時代是卡洛維階(Callovian)的早期至中期。

劍龍
較早且較為原始的華陽龍屬(Huayangosaurus),是華陽龍科中的唯一屬,出現(xiàn)在侏羅紀中期的中國,時間大約是1億6千5百萬年前,比劍龍屬早了大約2千萬年。更早則還有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約1億9千萬年前的棱背龍(Scelidosaurus),這種恐龍同時具有甲龍類與劍龍類的特征。德國出土的莫阿大學龍(Emausaurus)是一種小型四足類恐龍;而美國亞歷桑那所發(fā)現(xiàn)的小盾龍(Scutellosaurus),年代更早,而且擁有非絕對的雙足行動能力。這些體型較小、裝甲較輕的恐龍,同時與劍龍類及甲龍類有密切的親源關(guān)系。此外在法國,有一個可能是早期裝甲恐龍所留下的足跡,年代大約是1億9千5百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