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網(wǎng)傳的“著名歌唱家張也是李谷一的女兒”,這簡直是無稽之談。據(jù)悉,張也出生在長沙市一個文藝工作者家庭,夫妻張興民是長沙市歌舞劇院專業(yè)戲劇創(chuàng)作員,母親是湖南省鼓戲劇院的演員。而李谷一和肖卓能確實在婚后育有一女,名叫“肖一”。
肖一從幾歲就開始叫媽媽為“李老師”。因為“叫她‘李老師’她的反應(yīng)特別快,而叫‘媽媽’往往要叫兩聲她才有反應(yīng)。”電話里,肖一的聲音聽起來很“爽”,嘹亮,很像她母親。不過母親甩不掉依稀湘韻,而成長在北京的女兒已經(jīng)是一口“京片子”了。
肖一自述:母親“李老師”認為我沒什么培養(yǎng)價值
母親對女兒的忽視雖說不是件好事,但是成就了我獨立的性格,上高中的時候我就離開父母搬出來單住。因為我住的那套房子和他們離得挺近,每天見他們的機會只有吃晚飯的時候,吃完飯我就回去寫作業(yè)睡覺。而母親往往有很多開會、采訪、出差的“外事”活動,跟她見面的機會就更加少。
我的家庭教育很嚴(yán)。我父親成長在軍隊家庭,很怕我養(yǎng)成嬌氣不講理的小女孩脾氣。小時候家里做飯從來不會考慮我的口味,即使做的是我不愛吃的菜,他們也不會遷就我或者給我開小灶。治我挑食的辦法也很絕:不愛吃餓著別吃。他們吃完飯會把剩下的飯菜都用碗扣起來保溫,等我餓了自己就知道找飯吃,所以我不挑食。
母親最初打算把我送到沈陽的一所藝術(shù)學(xué)校,當(dāng)時那所學(xué)校在中國的藝術(shù)學(xué)校里算得上一流。但是我父親不同意,母親想想我一個小孩在外地也覺著心疼。不過更關(guān)鍵的原因是“李老師”在綜合考量我的實力之后,認為我根本不是搞這行的材料。缺乏表現(xiàn)欲,膽子小,當(dāng)眾表演愛怯場,沒什么培養(yǎng)價值,這就是“李老師”對自己女兒的評價。而我本身對媽媽整天癡迷的東西好像有種天生的抵觸,沒意思,沒新鮮感。
有朋友勸我說,你也唱歌多好啊,有你媽什么事都好辦。我一想也是,就跟我媽說:“我把你那些有名的歌都改成rock&roll出張專輯,怎么樣?”結(jié)果是我爸第一個不答應(yīng):“你要造飯呢?!”都說婆媳難處,但媽媽對奶奶格外親近。我奶奶晚年得上老年癡呆,病到晚期精神恍惚,言語失常,可是直到最后她還總是喊我媽媽的名字,喊“谷一吃飯!谷一吃飯!”惦記著讓我媽吃飯。